跳跳糖的发明其实是一个意外。1956年,当时美国通用食品公司(General Foods Corporation)的食品化学家威廉·米切尔(William Mitchell)打算制作一款“速溶可乐糖果”,将其放入水里就能扑通冒泡,变成一杯可乐。
结果,速溶可乐没做出来,倒是意外发现了“跳跳糖”这种能在口腔中产生跳动感受的零食。
米切尔在申请了产品配方专利后,又经过了20年的深入研发。直到1976年,跳跳糖才正式作为糖果零食投入市场售卖。由此,跳跳糖开始风靡世界,成为许多人十分喜爱的零食之一。
跳跳糖为什么会跳
跳跳糖的“跳跃”特性,受其制作工艺的影响。
制作跳跳糖,首先要将糖果原料(包括蔗糖、玉米糖浆、香料、水等)按照比例混合,在高温下融化加热成滚烫的热糖浆,这些热糖浆如果直接冷却,就会成为普通的硬糖,而想要将糖浆制成跳跳糖,关键就在于“高压环境”。
热糖浆制成后,在尚未冷却之前,会被放入高压的二氧化碳环境里,其压强约为标准大气压的 50 倍。
接着,对热糖浆进行充分地搅拌,二氧化碳气泡就会嵌入到糖浆中,搅拌完毕,将糖浆进行冷却固化,恢复到常压状态。
恢复到常压的过程中,气压和温度都逐渐降低,二氧化碳气泡会胀破,冷却的糖就碎裂成许多小块,但每个小块中还有许多未破裂的小气泡,气泡中还封存着一些二氧化碳气体,而且气压还比标准大气压高。
当我们食用跳跳糖时,糖衣被唾液中的水分所溶解,气泡结构的外壁被破坏,封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释放出来,气泡内部压力突然降低,进而引起糖块开裂、蹦起,就会产生滋滋的“跳动感”。
本站部分文章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tmlbk.com/fun/473.html
温馨提示:该文档最后一次修改时间为2024-04-21 12:09:50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